换个想法等

  • A+

换个想法
  
  一个美国女医生在非洲援助。她的丈夫林肯准备去看她。女医生在信中告诉丈夫,这里非常寂寞,大多数援助人员都忍受不了这里的生活,他们纷纷提前回国了。
  在信中,女医生还告诉丈夫林肯,这里除了一些当地土著人,就是荒芜的土地,除此再没有什么可看。没有交流,没有娱乐,该有的这里都没有。让林肯做好充分的准备。
  林肯不信,他到了目的地后才发现,当地的生活环境,比他想像得还要糟糕。他和爱人生活在荒漠中的小屋里,又不会当地土著语言,离开翻译,寸步难行。而翻译也只是在有病人时,才陪着病人出现。没有病人的时候,也就没有翻译。
  这里无人对话,没有事做。走出小屋,就是光秃秃的土地。晚上到处一片漆黑,没有路灯,只有满天的星星和讨厌的蚊子。
  林肯这时才相信,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离开了这里。原来谁也受不了这种可怕的孤寂。好在,林肯还是有准备的,他带了许多闲书供自己消磨时间。
  这天,林肯从书中翻到一段关于“换个想法,便能换来一切”的精辟论调。
  林肯放下书本,望着赤露的非洲大地想,这种论调真是可笑,难道这种理论在这里也能适用吗?在这里,人能发财或是经商吗?林肯摇头。结论是否定的。
  当然,林肯是特别希望这种论调能够成为普天下的真理的。真能如此,他也能换换自己的生活。
  “换个想法,便能换来一切”。林肯虽然否认它,但还是极力试图这么去做,因为除此之外,他无事可做。“让自己换个想法”,他在这样努力。
  谁想,接下来,他开始了一连串惊人的发现。在他试图改变想法的同时,他的视角开始变化,移向自己从不注意的世界。他真的有了新的发现。首先他发现了土著人的手工艺品。他想,这能不能运往外界贩卖?他还发现这里的泥土非常特别,能不能用来做陶器?
  他开始离开小屋,去发现更多。结果就有更多。他发现这里有一种芨芨草,治疗外伤非常神奇,抹上之后,伤口就会慢慢愈合。那么多抹一些,加强浓度会怎样?
  林肯为这些发现兴奋不已。从此,他不但不再寂寞,反而有做不完的事。
  非洲没有变,荒芜的土地没有变,土著人没有变,星星更没有变。变化的只是林肯。他的想法有了不同,一切也就随之有了不同。
  在后来的几年里,林肯成了美国商界大富翁。他打开了非洲市场,为非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许多新奇的玩意儿被他发现。林肯如同我们许多人一样,他的改变不在别人和外界,而在自己内心的想法发生了巨变。
  据世界科学协会对五百例重大科学贡献的调查证明,许多科学奇迹早就存在于世。艰难的是,我们固有的看法必须打破。我们的目光,是否能跟随我们的想法转移。
  “换个想法”,直到现在,科学家们每天所做的种种探索,百分之九十仍然如此。要打破的,最难打破的,就是换个想法。我们的想法能否改变?只要改变,跟随而来的就是那些早已存在于世的无穷奇迹!
  
  未凝固的水泥路面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师徒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和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什么答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问老师,“快告诉我呀!”明可夫斯基支吾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便索性拉起爱因斯坦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他们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们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
  “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专注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只有新的领域和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老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从此,一种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的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在他刚刚26岁的时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那段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启发了爱因斯坦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其实,在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各式各样的“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等待着人们踩出新的脚印。
  (鲁林摘自2004年5月2日《广州日报》)
  
  鱼头的滋味
  
  去男友家吃饭,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红烧鱼头刚上桌,男友已一声不响地一伸筷,把鱼头夹到自己碗里。
  回去的路上,我有点疑惑:“一起吃过那么多次饭,怎么不知道你爱吃鱼头?”
  他答道:“我不爱吃鱼头。从小到大,鱼头一直归我妈,她总说,一个鱼头七种滋味。我跟爸就心安理得地吃鱼身上的好肉。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上面说,所有的女人都是在当了母亲之后才爱吃鱼头的……原来妈妈骗了我20年。”
  男友微笑地看着我,“也该轮到我来骗骗她吧,不然,她要个儿子来干什么?”
  我一下子怔住了。这个平日熟悉的大男孩,仿佛突然长大了很多,呈现出我完全陌生的轮廓。
  不久后某一天,我约男友的母亲吃饭话家常,没想到她第一个菜就点了沙锅鱼头。我想起男友的话,说:“伯母您……”
  男友母亲笑着说:“我是真的喜欢吃鱼头,一直都喜欢。我儿子弄错了。”我忙问:“那您为什么不告诉他呢?”
  她摆手说:“千万不要。孩子大了,和父母家人像隔着一层,彼此的爱搁在心里,像玻璃杯里的水,满满的,看得见,可是流不出来,体会不到。”她的声音低下去:“要不是他跟我抢鱼头,我怎么会知道他已经长大了,大得会体贴妈妈、心疼妈妈了呢?”
  沙锅来了,在四溢的香气里,我看见伯母眼中星光闪烁。她微笑地夹了鱼头放在我碗里,招呼我:“尝一尝,一个鱼头七种滋味呢。”
  (李霞摘自2004年3月31日
  《新闻晨报》)
  
  这就是父亲
  
  清晨,住院的父亲对陪床的女儿说,“你昨晚睡得真香呀,比我睡得还死……”
  这是第二夜。前一夜,六十岁的父亲突然嗜睡,意识模糊、行为怪异,老伴和女儿女婿慌忙送他入院,大家取钱交钱、答医生问、办手续,乱作一团,他只不断地站起、坐下、喃喃自语……
  折腾半晚,天明父亲醒来,只如大梦一场,“我在医院?我怎么会在医院?”医生说他的病只是偶然、暂时的,彻查的各方面指数也都正常,全家人才好歹能睡个安稳觉。
  因此女儿听了父亲的话,只笑笑,想:睡得沉些,也是应该的。没有答声。
  过些日子,父亲病愈出院,偶有一次与女儿拉家常,说起病房的门:弹簧门,一开一启都无声无息,没安插销大约是没必要,白天黑夜,医生护士川流不息,用脚一抵就开了。而病房的窗,当然也没有铁栅栏。
  父亲说,“我就怕有坏人进来,对你不利呀……”
  所以,父亲方蒙睡着,陡地惊醒,转脸看女儿和衣睡在隔邻的病床上,斜扑着一动不动,心略略安了些,又闭了眼。睡意才一来袭,父亲又猛地一醒,赶紧看一眼女儿……心一直提着放不下,醒醒睡睡,就这样折腾了一夜。
  三十岁的女儿,看着此刻笑容满面的父亲,简直想不通:有坏人进来,他能怎么样?六十老者,才从死亡的悬崖上被拖回来,一整天就喝了几口粥。一只手上还插着针,涓滴不已的是生理盐水和氨基酸——有糖尿病,连葡萄糖都不能打。真遇歹徒,只怕他连呼救都难。
  他却还记得,要护佑他的女儿。
  已婚而没有小孩的女儿,想笑,却噗噗地落了眼泪。她忽然懂得:这就是父亲。
  (金洋摘自2004年2月9日《北京晚报》)
  
  成功不分先后
  
  人在年轻时,常常充满激情地期待成长;年纪大了,精力不那么旺盛,又颇觉力不从心。人似乎总希望自己不是现在的年龄。这是人们一种反常心理的表现。
  研究许多人物的生活史,我们将得到这样的启示:处于各种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有所作为。假如我们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而终日盼望成长,或者留恋青春只沉浸在“美好的早年”之中,那就必将在现实生活中败阵。“我们的现在”便将一无所用。
  阅读数以千计的传记,我们发现,虽然人在各个年龄有其典型的成长过程和行为规律,但也总有一些人突破了这一模式,使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发展非同寻常。然而无论是生命匆促或幸福长寿,他们都无视人们想像中的年龄限制。请不妨看一看下面的实例,它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奇妙的差异性:
  3岁 莫扎特正在弹奏拨弦古钢琴,能记住只听过一遍的乐段。
  7岁 波兰钢琴家肖邦创作了《G小调波罗乃兹舞曲》。
  10岁 爱迪生在他父亲的地下室建立起一个实验室,开始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事业。
  12岁 格特鲁德·埃德1919年成为女子800米自由泳最年轻的世界纪录创造者。
  15岁 鲍比·费希尔获得“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大师”称号。
  21岁 简·奥斯汀开始写她的第一部名著《傲慢与偏见》。
  22岁 海伦·凯勒出版了她的自传。
  25岁 查理斯·林德伯格首次单独不停地飞越大西洋。
  28岁 比利·珍妮成为第一名职业网球女运动员。
  35岁 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由于心脏病,离开人间。
  39岁 钢琴家肖邦死于肺结核。
  40岁 有人说是“中年”的开始。然而,芭蕾舞蹈家玛戈特·芳廷42岁才开始与芭蕾舞著名男演员鲁道夫·纳勒耶夫同登舞台。
  43岁 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最年轻的总统。
  50岁 亨利·福特采用“流水装配线”,首次实现了汽车价格低廉的大规模生产。
  53岁 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64岁 弗朗西斯·奇切斯特独自乘53英尺长的游艇周游世界。
  65岁 丘吉尔首次成为英国首相,开始与希特勒做划时代的斗争。
  75岁 加利福尼亚的埃德·迪拉诺用33天半的时间,骑自行车3100英里,前往马萨诸塞州沃尔塞斯特参加他的大学50周年校庆。
  76岁 红衣主教安吉洛·龙卡利成为约翰23世教皇,于5年内进行了重要改革,为罗马天主教廷开创了新纪元。
  80岁 摩西“奶奶”(安娜·玛丽·罗伯逊)在她75岁以后开始作画,80岁举行了首次个人画展。
  81岁 本杰明·富兰克林巧妙地协调了议会众代表的分歧意见,使美国宪法得以通过。
  84岁 丘吉尔二任首相告退,回到下议院,又一次获得议会选举,并展出他的画作。
  88岁 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照常举行音乐会,96岁逝世。
  100岁 美国黑人早期爵士音乐的钢琴演奏家兼作曲家尤比·布莱克1983年逝世,他去世前5天过生日时说:“如果我早知道我能活这么长,我一定会更好地保养自己。”
  (齐玉梅摘自《新感悟人生》,南方出版社,由旭声图)
  
  “沉默时间”
  
  美国纽约国际银行在刚开张之时,为了迅速打开知名度,曾做过这样一个广告:
  一天晚上,全纽约的广播正在播放节目,突然间,全市的所有广播都在同一时刻向听众播放一则通告:听众朋友,从现在开始播放的是由本市国际银行向您提供的沉默时间。紧接着整个纽约市的电台就同时中断了10秒钟,不播放任何节目。一时间,纽约市民对这个莫名其妙的10秒钟沉默时间议论纷纷,于是“沉默时间”成了全纽约市民茶余饭后的最热门的话题,国际银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很快家喻户晓。
  国际银行的广告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一反一般的广告手法,没有在广告中播放任何信息,而以全市电台在同一时刻的10秒钟“沉默”引起市民的好奇心理,从而不自觉地去探究根底,使国际银行的名声“不告而人人皆知”,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冯雪摘自《上帝的笑·小故事中的大智慧》当代世界出版社)
  
  我们就是这样长大
  
  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王子和公主,他们过的不是这样的幸福生活
  年轻的时候,很多次,你有没有,想像你的爱人对你如何宠爱有加,如何体贴宽容,一辈子,怜惜疼爱,永不会大着嗓门对你讲一句狠话;你有没有,想像他在外顶天立地意气风发,面对你却小心翼翼生怕伤着你一丝一毫;你有没有,想像他只要看到你的泪,就会忙不迭地心痛,就会想方设法,直到你重新绽放笑容。
  那时候,你是不是以为:爱情,就是在爱人的怀抱里,甜蜜终老。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首诗歌。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然而,这一切无非是一个天真不谙世事的少女甜美的想像,就算梦幻成真,其中的过程也远非如此美妙。你不会在一夜之间老去,所以你只能眼睁睁看着昔日那个无比珍爱你疼惜你的少年,变得冷静沉着与理智,他会告诉你,幸福需要自己争取,他没有办法给你。他说:女人要独立,经济上与精神上的双重独立;他说,你不要太过依赖;他说,我有时候也很累,你可否多体谅我?他说,你不要太计较,总是把现在的我同以前相比,没有人可以永远那样;他说……
  他哪里说错了呢?
  你无法反驳他,你说不出一句话,可是你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唤:亲爱的,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 这不是我想像的爱情,王子和公主过的不是这样的幸福生活。
  没有办法,你只能慢慢学习,辛苦地挣扎;你不再憋着生气,而是自己安慰自己;你开始独来独往,试着一个人寻找乐趣;你努力地打扫卫生做饭洗衣,他从包揽一切家事到偶尔洗一次碗都会让你惊喜……你们和睦幸福,再不争吵。
  他说,你长大了呢,你成熟了呢。
  可是,当你回头,当你记起你年轻的梦想,你会不会有一些难过,有一些哀愁。你曾经多么想,那个人,他可以令你免俗,永怀一颗少女的心。可是你们不过是普通又普通的男女,你们曾经轰轰烈烈,却还是走进柴米油盐,你们曾经日日数小时地电话诉衷肠,却仍逃脱不了相对无言和一人打游戏一人看电视的命运。
  在某个夜晚,你面对他疲惫酣睡的容颜,有没有,突然之间,黯然泪下?
  (向明军摘自《女报·时尚》2004年第5期,侯海波图)
(作者:星 竹等)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