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想一点点

  • A+

有一次,与从德国回来的一位海归朋友聊天时,我自然问起他留德的感受,并问他对德国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说是德国人的严谨,德国人对任何工作细节的关注。他说了令我吃惊的一件事:“现在德国的高速公路,有的还是二战时期修筑的。”
  有一位名人说过:“硬件项目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细节的管理上,细到每个设计、每次改动。”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的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一号线中有那么多的细节在设计二号线时被忽略。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三级台阶的作用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而地铁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出口转弯的作用没有理解
  
  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了出入的麻烦吗?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吗?当二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妙。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每月多付的电费。想想看,一条地铁增加点转弯出口,省下了多少电,每天又省下了多少运营成本。
  
  一条装饰线让乘客更安全
  
  在北京地铁、广州地铁都发生过乘客掉下站台的危险事件。德国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们在靠近站台约50厘米处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时,就有了“警惕”,停在安全线以内;而二号线的设计师们就没想到这一点。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靠近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不同的站台宽度给人的舒适度不同
  
  每次我到上海的时候,都体会到两条地铁舒适度的巨大差异。一号线的站台设计宽阔,上下车都很方便,而当你转入二号线后,就感到窄窄的站台让人难受,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在上海这种大都市,二号线站台显得非常拥挤。
  
  为什么省掉站台门
  
  德国设计师在设计一号线时,一是为了让乘客免于掉下站台,二是为了节省站台的热量,每处都设计了相应的站台门,车来打开,车走关上。而中方的施工单位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居然没安装站台门,当然,就更不可能理解德国设计师的用心了。
  说中国的设计者没有德国人聪明,我想未必。关键在于长期养成的对待工作的认真和精细的态度。比起意大利人、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随意,德国人显得严肃、认真,甚至刻板,可就是凭着这种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精神,德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号强国。中国人决不乏聪明才智,缺的就是对“精细”的执著。
(作者:汪中求)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