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是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 A+

对于有机会接触到电影的人来说,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即使叫不上名字,也一定会对他的影片略知一二。出道以来,他以平均每年导演一部影片的速度不断耕耘;除了导演和制片两个主项外,他还做编辑、剪辑、助理导演、客串演员,以及替别人出谋划策等“杂务”;他导演的影片19部(包括《我知道你是谁》)获奥斯卡提名、9部影片获奖、两度摘取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在大大小小的国际电影节上所获奖项不胜枚举;经他手的影片基本上没有亏损的,创造票房纪录更是家常便饭。
  他就是谁都不能忽视的娱乐界大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童年印象
  
  1946年12月18日,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一个居无定所的家庭。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孕育下,斯皮尔伯格童年时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技术和电影的熏陶。
  父亲老斯皮尔伯格任职于正在崛起的电子计算机行业,需要经常调动。身为电子工程师,老斯皮尔伯格对应用科学和日渐兴起的电子计算机领域特别有兴趣,他也是设计电子计算机的第一代科学家之一。在儿子很小的时候,老斯皮尔伯格就把他引向技术应用,而这极大地影响了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生涯。
  母亲丽厄·斯皮尔伯格在一个小型古典音乐室内交响乐团中任钢琴师。正如斯皮尔伯格所说,他成长在“由三个叽叽喳喳的妹妹和一个在音乐会上为另外七个妇女任钢琴伴奏的母亲组成的家庭”。妹妹安妮、南希和苏虽然在他的童年是个难以对付的女孩三人组合,可在斯皮尔伯格拍早期电影需要演员时,她们却派上了用场。
  斯皮尔伯格4岁时,父亲买回了一部8毫米家用电影摄影机,小家伙马上对这台机器有了兴趣。不久,父亲领着年幼的儿子头一次去看电影,斯皮尔伯格被这次经历震惊了。他同许多孩子一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和情景都是真的。他记忆中最清晰的,是电影中火车出事故时,狮子和其他马戏团动物从兽笼奔逃的那个险象环生的场面。在想像丰富的斯皮尔伯格看来,那火车好像从银幕中冲出坠入他的怀抱。这场电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开阔了他本来就已很活跃的想像空间。
  9岁那年,斯皮尔伯格一家又从新泽西州搬到了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近郊的戈壁地区。由于厌倦童年单调、寂静的郊区生活,斯皮尔伯格便拍电影来驱除寂寞。后来,他说很快发觉自己“能够利用电影,借助想像做成所有事情,或者生活在任何地方”。感觉自己与众不同且跟旁人疏远,让他有充裕时间来创造想像的人物和情景,并且能先在业余电影继而在专业影片中,使之各有所用。他经常长时间待在房间里,用自己的火车模型制造撞车事件,设想简单而让人信服的特技效果。他时常把眼睛同铁轨保持同一水平,观察火车实际的相撞情形。这种对摄影角度的关注,留心摄影机镜头中看到的内容,成了他以后电影拍摄技巧的典型标志。
  12岁那年,斯皮尔伯格拥有了自己的电影摄影机,往后就再也难以与之分离。他在童子军摄影学习班上用它拍摄了一部3分钟的西部片,讲述牛仔抢劫驿车的故事,并因此获得了他电影生涯中的第一次奖励——童子军荣誉奖章。首次电影作业的成功,促使受到激励的斯皮尔伯格开始酝酿其他电影拍摄方案。他的第一部剧本完整的电影,是1961年他就要14岁时,拍的40分钟战争故事片《走投无路》。
  在中学时代,斯皮尔伯格至少拍摄了15部电影,他所参加的菲尼克斯阿卡迪亚中学戏剧艺术活动小组,给了他继续电影拍摄的自信和鼓舞,也使他得以在16岁时拍出第一部标准长度的电影——《火光》,这是一个关于一群科学家探测夜空神秘光亮的科幻故事,长达两个半小时。为拍摄《火光》,斯皮尔伯格经常装病逃学,花费了1年的时间。身为艺术家的母亲明白电影对儿子的重要,尽量支持他进行创作。斯皮尔伯格渐渐发现,自己追循了母亲的足迹,走上了艺术的道路,这和父亲对他日后能从事科学领域工作的期望恰恰相反,而这时老斯皮尔伯格本人同妻子之间的隔膜也愈来愈深。《火光》就是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完成的,但这也没有阻遏斯皮尔伯格实现电影梦想的努力。
  
  跻身影坛
  
  为了躲避破碎的家庭生活,斯皮尔伯格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放在电影拍摄上面。1965年春,19岁的斯皮尔伯格中学毕业。夏天的时候,他怀着对电影的“朝思暮想”,随团参观了好莱坞电影制作机构环球影业公司。他利用上洗手间的时机,溜出参观团进入一间有声电影棚,与环球影业公司评论部主任查克·西尔弗斯不期而遇。西尔弗斯很欣赏斯皮尔伯格第二天带给他的影片,但他却无法替这位胸怀大志的电影家做其他任何事情。
  尽管如此,斯皮尔伯格并没有泄气,他采取了无证闯入这家电影公司门内的大胆行动。“于是,那个夏季的每一天,”斯皮尔伯格回忆说,“我都化装进去,同众多导演、编剧和编辑以及配音人员厮混在一起。我发现一间无人使用的办公室,就擅自占为己有。我到摄影商店买来一些塑料名签,然后把我的名字贴在大楼办公指南栏内:斯蒂芬·斯皮尔伯格,22C房间。”
  他此时虽然已经接触到许多雇员和个别影片业务主管,可除了西尔弗斯以外,他仍无法让另外的人观看他的片子。其中原因之一或许是拍片所用的胶片型号,他采用的是8毫米的——而绝大多数商业片所用胶片不是16毫米就是35毫米的。夏天无可奈何地就要结束了,斯皮尔伯格该回去上学了。他进入了加州大学长滩分校英语专业之后,依然利用很多时间观看电影、去环球影业公司观察制片人员拍摄电影。经过努力策划和筹资,他终于拍成了一部22毫米的影片《安布林》,希望借助这部片子跻身环球影业公司。
  当斯皮尔伯格带着《安布林》同环球影业公司接洽时,他过去多年观看研究电影的知识,给对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环球影业公司电视制作部主任悉尼·欣伯格看了《安布林》之后,立刻同斯皮尔伯格签订了7年的电视节目导演合同。尽管后来斯皮尔伯格后悔签了将自己同电视束缚在一起长达7年的合同,但他刚上班时的确情绪非常高涨。他最初的任务是导演一集洛德·塞林的电视剧,由大名鼎鼎的电影明星琼·克劳馥主演,于1969年11月8日播出。拍摄结束时,曾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琼·克劳馥断言,这位22岁的导演是个天才,“他随时都可能成为最伟大的导演”。
  在导演电视时,他利用了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很多欧洲艺术电影所用的技术,试验各种风格,发展并磨炼了自己的技艺。在执导了几部令人刮目相看的电视节目后,斯皮尔伯格终于获得了为电视台导演电影的机会。70年代初,他为环球影业公司导演了三部电影,其中第一部《决斗》最为成功,获得了法国阿沃里亚茨电影节大奖、罗马陶密那电影节的卡利迪·德奥洛导演奖。一部为电视台而拍的电影获此殊荣,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1973年,斯皮尔伯格终于结束了他的电视导演生涯,他很快就启动了自己的拍片计划——一部几年前他提交给环球影业公司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舒格兰快车》。
  斯皮尔伯格拍摄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使用由著名的摄影机生产商潘纳维申公司提供的同名新型摄影机。他也是第一位让该公司看中,请来试用其新开发的35毫米Panaflex牌摄影机的导演。从此,运用尖端计算机和摄影技巧强化影片叙述效果,便成了斯皮尔伯格电影的典型标志。
  《舒格兰快车》并没有大获成功,但是评论家们对斯皮尔伯格运用摄影机的高超技能赞不绝口,几乎所有的人都一致认为,一位全新的电影天才已经从环球影业公司电视部的导演队伍中脱颖而出。这时,斯皮尔伯格刚刚读完了彼得·本奇利的长篇小说《大白鲨》,他被委派执导这部投资1200万美元的电影。《大白鲨》于1975年夏天发行上映,并迅速取得成功,成为第一部打破1亿美元票房收入纪录的电影。这使斯皮尔伯格一跃成为明星导演,可他并没有多少闲情欣赏自己新得来的名声,在《大白鲨》尚未进入影院时,他就开始筹备拍摄《第三类接触》——这才是他发自内心渴望拍摄的电影。
  
  成就传奇
  
  总是面带特有的孩童般笑容的斯皮尔伯格,是一位极善于同儿童打交道的导演,他希望自己永远不会失去那种可以给每个观众心中的儿童带来乐趣的能力。因为在他的电影世界中,儿童空间与外层空间的题材永远是最重要的,也是他最得心应手的。
  太空和外星人,是斯皮尔伯格自幼痴迷的对象。和以往的科幻影片常常把外星人描绘成意欲征服地球的敌对生灵不同,《第三类接触》并没有去表现攻击的场面。在这部影片中,人们看不到丝毫的恶意,有的只是富于感染力、激动人心的幻想场面,以及对纯真无邪、平和宁静的世界的颂赞。几年后,斯皮尔伯格又在《第三类接触》里的外星人基础上,构思出那个注定要成为经典的E.T.形象。
  如果说他通过《第三类接触》探究了自己对外星生灵的兴趣,那么通过《外星人E.T.》他体现的是自己孩童时的迷惘、孤单和寂寞。这部日后在全球获得7亿美元收入的超级巨片,讲述的是地球上一个孤独儿童和一个被遗落在地球上的外星植物学家建立了友谊的故事。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外星人E.T.》才是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的作品,这部影片更接近他的内心。
  斯皮尔伯格童年时代里的另一种痴迷则是对恐龙的爱好。借助于《侏罗纪公园》,他得到了满足,他运用最新电脑技术,使恐龙得以成为这部影片的明星。在斯皮尔伯格的绝大多数电影中,其技术魔法可谓是闻名遐迩。他可以凭借先进技术手段完成超乎常人想像的特技和节奏快速的格斗场景,这同样见证于他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有评论家指出,斯皮尔伯格眼中似乎没有什么技术难题,他是制造特技奇迹的天才,也能使专家摄影师实现他对一部电影的理解,他非常擅长将童年时代想像中的神奇世界转化为现实。
  此外,斯皮尔伯格也强烈关注那些成人世界中严肃的重大主题。20世纪80年代,斯皮尔伯格还导演了《紫颜色》、《太阳帝国》等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尽管他一部接一部推出大作,票房收入颇丰,但是在好莱坞,他却一次又一次受到电影同行的冷遇。直到1993年,《辛德勒的名单》终于给他带来了渴望已久的认可——这部影片不仅成为他电影生涯中获得赞誉最多的电影,同时也第一次为他捧来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大奖。
  斯皮尔伯格觉得,在自己电影生涯的早期,他无法拍出自己的史诗片《辛德勒的名单》。他说:“真正做好拍《辛德勒的名单》的准备,用了我好多年时间。”斯皮尔伯格的很多朋友坚信,《辛德勒的名单》使这位导演发生了改变,标志着他的自我反思仍在继续。 1998年,斯皮尔伯格凭借《拯救大兵瑞恩》再次摘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迈上了事业巅峰。
  虽然已经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但斯皮尔伯格仍然会在这两个领域继续耕耘,尝试新的制片手段,传播他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一方面,他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落那些关于外星人、未来世界的梦。在2001年、2002年分别上映的《人工智能》和《少数派报告》中,斯皮尔伯格重新回到科幻题材,并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比起他的早期作品,这两部影片显得更加深刻与成熟了。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在成长,可觉得自己只是在变成一个大龄的彼得·潘。”(彼得·潘是西方童话中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另一方面,他也不断寻求其他严肃的重大题材。近年来,他正在筹划一部关于亚伯拉罕·林肯的历史巨片,在此片中他将再度与汤姆·汉克斯合作。
  无论他影片中的故事严肃认真还是异想天开,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斯皮尔伯格对电影制作的运筹总是胸有成竹。这个好莱坞的顽童,长大了的彼得·潘,在日后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总之,他永远有理由让我们期待。
(作者:赵武平)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