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真实的另一面

  • A+

欧洲人真实的另一面
  英国人是富还是穷?
  
  英国满大街看上去似乎遍地都是穷人——他们衣着简朴,不少人的衣着到了寒酸的地步,让我们开始富起来的中国人看不下眼去。满校园看上去都是穷学生,根本看不到中国校园里那些衣着华贵的阔少爷阔小姐。他们的靴子裤子外套全旧得一塌糊涂,估计中国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们都不会那样打扮。
  英国的城市,除了闹市区和富人区,普通老百姓的住宅区看上去很像我们的街道,有塑料袋、包装纸和狗粪。
  BBC电视台播出外国游客的来信,指责英国街道肮脏不堪忍受。承认自己肮脏后,那个著名的主持人杰里米还要加上一句:别忘了,到瑞士和德国街上很难找到垃圾箱,小垃圾箱都不翼而飞了,不会是进了他们自己家里吧?总算给英国人找回了面子:我脏,你也不怎么样!
  大街上的破旧红砖楼大多是19世纪工业化时期建的,乍一看古色古香,但如果不是文物而是住着人的住宅,就觉得惨淡了许多。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因为那是洋房样式,所以破旧归破旧,但看着有点儿意思。
  英国腹地的这些小城镇因为偏僻,所以幸免于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飞机的轰炸,那些古老的民居城堡等得以保留下来。而伦敦因为是首都,大战中屡遭空袭,很多老建筑惨遭毁灭。幸运的是,伦敦东区的贫民窟也在大战中被德国飞机夷为平地,贫民们因祸得福,被重新安排进了新房子。但要看这种整体的维多利亚时期城镇面貌,还是来这些腹地的小城市和小镇子,绝对原汁原味,就是破败了点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电影厂搭的19世纪老街道的布景儿呢!在英国拍19世纪的电影,绝对不用千辛万苦地建什么影视城和影视基地,整个英国就是一个大影视基地,随便拍,说是18世纪也有人信。
  老百姓家里,廉价的化纤地毯从一楼铺到顶楼。门是普通的刷漆三合板做的,厨房和卫生间则是塑料地板革,澡盆上方的墙上贴着半截子瓷砖,其余的地方或刷着油漆,或粘着低廉的墙纸,被潮气熏得开裂或掉漆。厨房的柜子和操作台是三合板做的,老式冰箱,霜化后贴着内壁流水,你要时不时地擦,否则冰箱会流出水来。整个儿像我们20世纪80年代末的都市水平。
  那么出入繁华的伦敦,除了城市的市中心和富贵的中产阶级别墅区,剩下的英国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心目中绅士富有的英国怎么还有这么多穷人?
  没错,就是这个样子。英国的“草根”们过的就是我们80年代末都市市民的日子,不少人甚至连这都不如呢!
  中国人在这里穿得再不讲究,也比英国人讲究,不用怕自己寒酸,咱们的皮鞋,水洗布裤子,呢子外套,够牛,在这里绝不显得寒酸。倒是我们的教授访问学者这一身行头去英国的饭馆里打黑工洗碗扫厕所,显得不伦不类。人家去打黑工的都是穷学生打扮的。
  
  巴黎人都穿时装吗?
  
  巴黎的时装是很有名的,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和裁缝是社交界的红人。但是,出现在时装杂志或时装表演台上的那些款式却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更不用说穿它了。我感兴趣的是大街上、地铁中人们的穿着。他们大多是普通人,穿的当然是巴黎人日常的服装了。
  我观察了很久,得出的结论是巴黎人没有时装。何以为证?证据就是巴黎人穿什么的都有,没有一种款式享有压倒性的优势。在那里,西装与夹克比肩,短裙与长裤并存,布衣与貂裘争辉,长筒皮靴能裹修长的圆腿,短帮球鞋也包得秀美的纤足,西装领带固然不拒炎黄子孙,对襟夹袄也堪配碧眼金发,鹅黄淡绿令人心旷神怡,姹紫嫣红也使人生气勃然……
  然而,巴黎的时装毕竟是很有名的,名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款式,名裁缝缝制出来的衣服也毕竟是有人穿的,但那的确是普通人难以问津的。看看街上的服装店,便可了然。那些颇负盛名的服装店通常都很小,而且经常是门可罗雀,而那种“大地”一类的商店通常都极大,总是门庭若市。并非前者服装质量不佳,款式不新,实在是价钱贵得惊人,让人望而却步,而后者仅价廉一项,即可广招顾客。
  然而,毕竟有穿得起的人,那么他们都对时装趋之若鹜吗?却又不然。穿着笔挺而又讲究者,多半是公司或银行的高级雇员,这大概是职业的需要,而一般知识界中人,大多不在穿着上下功夫。你会见这个圈子里的朋友时,若是系上一条领带,倒显得太正式了,说不定他们还会笑你。一位友人告诉我,他认识一位法新社的名记者,经常穿的是50年代的旧衣服,而一位路透社的名记者,衣服上居然有补丁(真正的补丁,不是那种在新衣服上有意打上的补丁)。
  
  德国人到底有多节俭?
  
  就笔者的见闻而言,觉得德国人的节俭意识最典型地表现在他们的饮食行为中。一般家里都备有面包、果酱、火腿片、大肠、咖啡或茶。平常吃饭很少现煮饭菜,“干吃”一顿面包了事。遇到节假日,好像兴师动众,在厨房里忙活半天,但最后拿出来的不过是一个带汤的主菜,再加一道沙拉之类,开一瓶葡萄酒或啤酒。
  1981年第一次去德国时,有关部门把我安排在弗莱堡大学医学院职工宿舍住宿。这里不仅房租便宜,食堂吃饭公家还有补贴。第一顿在食堂吃饭时,最大的惊异是,不管男男女女,饭盘、饭碗里的饭菜全都吃得干干净净,颗粒不剩,这在国内从来都没有见到过,尤其是学生食堂。有一年还曾在图平根大学城的一幢学生宿舍楼住过一个月,每天在同一层楼的公共厨房里和学生们一同做饭吃,我专门留意过,看看这些男女青年是否会有乱倒饭菜的现象,结果我始终没有发现一例这样的事情。
  在这个国度每个人的意识里,浪费粮食显然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对此我深有领教。有一年在慕尼黑,有一位中国朋友介绍我认识一位德国教授,说他对中国很有感情。第一次见面时,他请我在他家里吃了晚饭,这显然还不能尽他的心意,他说在我离开慕尼黑以前,还要请我吃一顿饭,在外面吃。后来他兑现了,领我到市中心一家中餐馆就餐。但出乎我意料,我们每人点一道菜,加一碗半饭,他就把菜谱还给服务小姐了。我叫的是肉片炒柿子椒,吃完它显然不在话下。但根据我们中国人的习俗观念,在客人面前把菜吃光似乎不太体面。于是我最后留了三片,仅仅是三片柿子椒在餐盘里。等他吃完了,他说:“您吃饱了吗?”我说吃饱了。他一句话也没说,把我的盘子拿过去,将剩下的那三片柿子椒全吃了下去。我马上脸红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岂不是在将我的军?岂不是在批评我不珍惜粮食?但又一想,人家的一片友好情意难道会让三片柿子椒毁掉?相信人家多半以为我真的吃不下了,因为人家欧洲人是不懂得虚礼客套的。如果他真的相信你吃不下,那么这属于生理原因,根本牵涉不到道德内容。倘若一味按我们的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去理解,那就很难交到德国朋友。
(作者:佚 名)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