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的变迁

  • A+

年轻漂亮的上海交大女硕士,毕业后进入一家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看似走进了一条前途光明的金光大道,堪称年轻人读书就业的典范,不知要羡煞多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
  可惜,上班才半年,女孩竟然累死了。
  曾经,“四大”、投行成为名校毕业生眼中的就业天堂。我曾亲耳听到某投行老总的××万年薪的美丽预期,也听到他介绍的“每周8天、每天25小时”的恐怖工作制度;另一家著名投行则在京城某五星级大酒店举办招聘见面会,除了聆听台上高管讲解“我们有多牛”之外,奢华的自助餐更令当年那些“土包子”大学生印象深刻。
  十几年过去了,金融危机到来,雷曼兄弟破产,投行没那么牛了。相应地,在这样的名外企打工也不似当初那么光鲜。
  在这样的企业工作,累,是肯定的,虽然不像“每周8天、每天25小时”那样恐怖,也足以把身体不好的年轻人累出急性脑膜炎;收入呢,有报道称“刚入职硕士起薪可以达到每月五六千元,工作几年后月薪过万的不在少数”,这个价位,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似乎也不那么令人称羡了。
  这倒让我想起另一种职业——出租车司机。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出租车行业得风气之先,在“研究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时代,他们就可月入数千,绝对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无须十年寒窗,不用复杂培训,会开车就能赚这么多,清贫半生的老爸差点儿让我选择了的哥之路。我那时虽然年轻,却也不甘心地反驳:“开出租车,不就跟书上讲的骆驼祥子差不多……”20多年过去了,的哥的收入仍是当初的两三千,世界却已天翻地覆。
  我那时能预见的哥行业的没落,并非我天生英明,而是略略懂得一些常识: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利润会越来越平均化。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这一特性,在某一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从业人员的短缺会造成垄断利润,但充分竞争之后,昔日高居云端的职业,就会回归正常价值。
  在这个意义上,的哥早晚会变成祥子,“四大”的审计师,也终归是会计。二者一度成为年轻人的职业首选,沾的还是转型期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光。
  新西兰大地震,几位中国护士魂断异乡,同时让我们了解到,原来那里护士的收入竟超过部分医生。这同样符合市场原则,在市场经济已经烂熟的西方,大多数职业都已竞争到社会平均水平,收入高的行业,要么是需要特殊才能、准入门槛高,要么就是危险、苦累的工种。那里的护士收入高,不是因为从事这个职业有多难,而是因为脏、累,少有人愿意干。
  
  (李刚强摘自2011年5月1日《广州日报》)
(作者:高延晶)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