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

  • A+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美国也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在美国的教育历史上,曾两次专门以政府法案的形式进行了职业生涯教育改革,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法案》以及90年代的《学校-就业法案》。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瑞典等,其教育主管部门都有体系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提供给学生。
  最近一两年,中国的高等教育部门开始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原因在于大学扩招而引起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叠加上最近的金融与经济危机造成的就业机会的数量下降。据教育点评网最新的调查结果(2009年4月),应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较高,有职业规划意识并付诸行动的高达60%。调查数据同时显示了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职业规划意识和行动强的学生有近四成拿到offer,而相比之下职业规划意识和行动较弱的学生仅约两成半拿到offer。①
  事实上,不论是专家的研究结论,还是发达国家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都认为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时机是在选择大学和专业的时候,而非大学毕业的时机。以瑞典为例,职业指导课程在义务学校中设置,也在高中设置,这种课程每校必备,不只是职业指导专家进行的个别行为。
  作为中国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在能获得学校所提供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前,需要强化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便能尽早为孩子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而高考是人生的重要一步,高考的成败不仅仅反映于考分上,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看,考生和家长需要首先决策的是与未来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方向的选择上,这比学校的选择、甚至是考分的高低更为重要。
  毋庸置疑,职业选择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领域,被称为“职业辅导之父”的帕森斯在20世纪初创立了“职业一人匹配理论”,也称特质因素理论。另一位在职业选择上作出重要贡献的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John Holland),他在1971年提出的职业性向理论(Career Orientation)至今仍具有广泛实践应用与社会影响。霍兰德的研究发现了六种基本的职业性向并对应于六种职业类型,即“现实型(Realistic)、探索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管理型(Enterprising)、常规型(Conventional)。”某种人格类型的从业者应与其相同类型的职业相结合,即做到“人格——职业匹配”。将不同个体在六个要素上所反映出来的特征(测量值)的第三项排序(比如SIA),则会获得多达120种的人格特征,将这些人格特征与大学的专业相对应,则可以提供基于职业性向的、科学的高考专业选择的决策过程支持。
  根据我们所获得近12万份的2008年度高考生的测评数据,中国的高考学生较多地体现了社会型的职业性向因子(高达41%),而较少体现的因子则包括现实型(9%)、管理型(10%)与常规型(10%)。
  
  高考志愿,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
  图1 中国2008届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性向统计结果
  
  数据来源:教育点评网高考志愿决策系统2008年3月1日至7月17日的运营数据
  当然,职业性向只是高考志愿决策过程中的因素之一,同样重要的是需要认识并理解成千上万个行业中的不同职业。教育点评网(http://www.rvedu.com)通过与权威的媒体调查机构合作,发布了多达470个细分大学专业的景气度指数,供考生与家长参考。这些景气度指数信息包括:应届就业率指数、薪酬指数、职位级别指数、学习压力指数等。
  最后,还需要对历年的录取分数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综合多方面的分析结果,才是完整的高考志愿决策过程。
  ①数据来源:安博教育集团研究院,新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报告概要(2009年春季)
(作者:江 新)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