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炸油条学徒到创业明星

  • A+

人最怕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不敢想象未来。
  
  从炸油条起步
  
  王桂夫,貌不惊人,出身农民,没啥文化,弟兄5个,家境窘困。为讨口饭吃,16岁就开始闯荡生活,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打工”。“当时,最大的奢望就是能有口饭吃,那种挨饿的滋味太难受了。只要能活下来,其他事情都好办。”王桂夫回忆说。
  他离家时身无分文,要往哪去,一头雾水。他步行一百多里路,来到了安徽省固镇县,碰巧遇见一家老两口在路边炸油条,他凑过去说:“大爷,我想帮你们干点活儿,你们给口饭吃就行。”祈求的眼神得到了老两口的怜悯,让他帮着劈木柴、烧锅。就这样,他找到了第一份糊口的事儿,那年他18岁。
  平时,他只要有空闲,就看如何炸油条,怎么和面,如何掌握火候,怎么翻油条,油条何时出锅色泽好看、好吃。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儿,在别人眼中可能不值一提,但在王桂夫看来,犹如珍宝。他想,只要能学会这门手艺,自己就不愁没饭吃。
  抱着学徒的想法,他干起事来格外认真谨慎,生怕出错,担心老两口将他扫地出门。只要那老两口张嘴让他去干什么,他都是尽心尽力,保质保量完成。即便这样,他担心的事还是出现了:老两口把他“撵”走了,不是因为他干活不卖力,而是因为他年轻,饭量太大,吃得太多。他一顿饭量,几乎够老两口吃一天的。
  他没有死皮赖脸硬留在那里。之后,他徒步几百里来到马鞍山市,初来乍到,人生地疏,活儿不好找,被迫要饭。在马鞍山,他风餐露宿两三个月,最后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扒车来到苏北的泗洪县,再步行回到一贫如洗的家。
  回到家后,他开始了创业—炸油条。当时,他没有一分本钱,好不容易借了四五十块钱,买锅、买面、买油。刚开始,由于技术不好,炸出的油条质量不怎样,油条卖不出去时,只好自己当饭吃。总体来说,这项创业开局还凑合,不到一年时间里,他赚了五六百块钱。
  
  与粮共舞
  
  父母在,不远游。禁不住家人召唤,王桂夫落户在姑奶家,因为他姑奶家靠近公路,交通便捷,离县城又近。安顿好后,他就用玉米秸秆攒成一个小棚子,然后又置备一套炸油条家当,重操旧业—炸油条。在姑奶家的那段时间,他赚到三四千块钱,日子过得很红火,令人羡慕。
  王桂夫一直在公路边炸油条,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细心的他在不经意间发现,附近村民想卖粮食时都要到县城粮食交易市场,好多人都用平板车拉,既费时又费力。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王桂夫脑海里闪现—能不能在自己村搞个粮食收购点。为了论证其可行性,他考虑了半年,最后决定干。家人认为他的生活刚有起色,又心血来潮搞什么收购点,对此不解,并几度阻挠,唯恐出现不测。但是,他却执意要干。他预测说:“这可能是个机会,坚决不能错过。不管做什么生意都存在风险,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咱就停止不干了。怕承担风险,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机会。如果全赔了,还可以回去炸油条,没什么大不了的。”
  是的,在我们的生活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当我们还在成功的大门外徘徊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与理由去挑剔身边的任何一线机会。即使是最糟糕的机遇,其中也包含着成功的种子。有时候,别人不愿走的险路,我们咬紧牙关走下去,结果就有可能成功。
  说干就干,王桂夫把家里的积蓄全拿出来,又向亲朋借了一些,凑够了一万元,开始了粮食收购。起初,他收购红薯干,往灵璧酒厂送,一斤只能赚分把钱,即使如此,炸油条已与其不可同日而语。但周转资金少,他只能小打小闹,东边买,西边卖,赚点辛苦钱。尽管如此,一年下来,他除去各项开销,净赚两万余元。
  随后,王桂夫不满足现状,扩大了收购范围,由红薯干扩大到黄豆、花生、小麦等品种。可是,让王桂夫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当时以1.2元一斤收购的6万斤花生,用车拉到山东一家油厂时,对方以质量不好为由,只给1元一斤。卖不卖随他便,如果再拉回去,赔的就会更多。他一咬牙卖了。仅这一次,他就赔了近两万元,去年一年挣的钱打水漂儿了。
  回家后,王桂夫不堪打击,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委靡。但没过几天,倔强的他又重整旗鼓,继续干。他说,花了这么多的钱,买了个严把质量关的教训,值!由于他为人诚实,父老乡亲看他遇挫,于心不忍,都想帮他一把,有钱的借钱,没钱的就把自家粮食拉到他那里,卖过之后再给钱。此举很是奏效,两年后,他又翻了身,净赚了4万多元。
  
  血染运粮路
  
  王桂夫想做的远不止周围三五个村子的生意,他又作出另一个重要决定,扩大业务范围,走出灵璧。为此,他一个人在外跑业务,省吃俭用,亲赴外地探路。他艰辛的付出有了收获,第一批红薯干、大豆顺利销往外地。关系疏通后,他的货就向江苏淮阴、安徽五河县等地专线运送,再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有一次,五河县外贸公司经理得知王桂夫收购资金周转困难时,慷慨解囊,主动借给他3万元,不需要人作担保,让他放心使用。这时,王桂夫手里流动资金已逾10万元,生意犹如滚雪球,越滚越大,挣的钱也越来越多。很快,他就轻松地把借的3万元还了。“别人信任你,你就要让别人信任,做生意绝不能不讲诚信。”王桂夫说。
  为恪守信用,王桂夫也曾差点丢掉性命。记得有一次,他去淮阴送黄豆,在灵璧装黄豆时,天气很好,但快到淮阴时,天气突变。为保黄豆不受潮,王桂夫和工友急忙爬上车,用帆布盖车,由于心急,他一不小心脚踩空了,从三四米高的车上摔下来,头磕在柏油路上,血迹斑斑,不省人事。他醒后,并没急着去治疗,而是强忍着锥心的疼痛,把货准时送到淮阴,等卸完货后,他才去医院。“当时,医生说我如果再延误一会儿,就没命了。他先后转了几个医院,最后在上海住院治疗个把月,这才幸免于难。前几年挣的十几万几乎花光了。”王桂夫动情地说,“有几个月时间,我情绪很低落,好几次都不想活了。但我转念一想,这样死了,也太不值了。不行,我还得干,将来还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老少爷们儿呢!”
  “你相信吗?我现在已经敢于迎接一切了,不管前面是什么,我都会坚定地迎过去,虽然我知道自己可能还不够资格。”王桂夫说。他不但没有被打垮,相反更坚挺地站了起来。一时间,他“血染运粮路”的经历,被同行当作诚信的佳话传播。随之,他的公司业务订单也与日俱增,生意异常火爆。
  截至目前,王桂夫已有固定资产500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旺季一天收购粮食近百万斤,大多销往浙江、山东、广东等地,年创利税60万元,同时还吸纳本地劳力40余人,人均月工资2000多元。此外,他还为家乡捐资修路等公益事业投入10万多元。因其成绩突出,被评为2008年灵璧县“十大返乡创业明星”,政府奖励1万元。
  在部分人眼中,很多人的财富似乎都是意外获得的,但这种意外的财富却不是人人可得的,它只属于那些善于思考、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始终怀揣梦想,敢想敢做,而且有一套巧妙的办法。这种人,不管他眼下的处境怎样,兴旺发达是迟早的事。
  (江晓凡摘自《中国青年》
  2009年第5期,季平图)
(作者:李朝民)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