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自我的羊群

  • A+

一天下午,S出去办事,觉得困倦,想喝点东西提提神。刚好旁边有一家星巴克,吧台上放着别致的咖啡机,橱窗里摆满了小巧诱人的点心。于是,他走了进去。咖啡的价格让S吓了一跳,一小杯拿铁要19元,超市里买的速溶咖啡不过才几块钱。不过,既然来了,而他也很好奇这么“奢侈”的咖啡到底是什么味道,便点了一小杯。
  过了一周,S再次经过星巴克,想起上次去星巴克,环境不错,咖啡味道也不错,就是价格有点贵,不过就喝一杯还是可以接受的,于是S又走进去点了一小杯咖啡。一周一周过去,S一次一次走进星巴克,一次比一次更强烈地感觉到,到星巴克来消费是因为自己喜欢,到星巴克喝咖啡成了S的习惯。
  既然S已经习惯了花一点钱喝咖啡,在无意之中抬高了自己的消费水平,其他的变化就简单了。在星巴克里,S点的咖啡从19元的小杯换成了23元的中杯,然后再换到30元的大杯,尝遍了各种种类的咖啡,S变成了星巴克忠实的消费者。
  原本几乎只喝便宜速溶咖啡的S把消费“奢侈”的星巴克变成了一种习惯。
  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一家餐馆外面有两个人在排队,就会想,“人们在排队呢,也许这家馆子还不错吧。”于是你也在后面排上了。又过来一个人,他看到三个人在排队就想:“这家餐馆一定还可以”,于是也加入到队列中。又来了一些人,他们也是如此……心理学家把这种行为叫做“羊群效应”,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
  这样的事也发生在我们自己过去与现在的消费行为对比上。
  第一次偶然走进星巴克的愉悦感受成了S后来消费的“领头羊”,S根据“头羊”的引导,做出了最优先的选择:上次感觉不错,再去坐坐吧!这种消费行为会被反复激励,以至于成“瘾”。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丹·艾瑞里把此类星巴克上瘾机制称为消费者自身的“自我羊群效应”。
  “自我羊群效应”让我们根据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好或不好。下一周S又经过星巴克,S会再进去吗?实际上S已经排到第二了,排到了他自己第一次的消费体验的后面。几天以后,S再走进星巴克,这一次,他清楚地记得前面的决定,又照此做了,好了,现在排第三了,又排到第二个自己的后面。
  最开始的行为和心理会给以后继续这一行为造成影响。偶然一次买了比较贵的东西,以后再买这样的“奢侈品”就不是什么难事。其实如果停下来仔细想想,我们可能会搞不清楚到底应该把钱花到哪里,星巴克?别的咖啡馆?还是干脆回家喝速溶咖啡?我们在无形中就跟着自我的羊群走,微妙之处也就在此。
  
  (丁丁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0年第4期)
(作者:佚 名)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